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Powered By Blogger

Saturday, April 11, 2009

中国领导温家宝

把世界剖开两半,看到的局势是西方有美国,东方亦有中国。两国之间在世界的势力与地位不仅各占半个地球,论媲美却明显地察觉到中国于近代的崛起在一些方面却不是历来有着强国美誉的美国之下。

什么军事实力,科技成绩,人才辈出暂且放下,来谈谈中国的政治人物 - 温家宝。

例子不多,举两个。一代杰出的政治领导是如何携着中国民众同甘共苦,渡过2008那年里的发生的一场四川大地震。多少冤魂被压在无情的大灾难下,无辜地被压在重重的瓦砖下,多少残酷的事实压在死者亲人的心灵下。领导温家宝以自己独特的领导手法,势必要翻转那几十亿吨下的瓦砾,不把生灵涂炭的事实继续恶化甚至沉淀下去。

一个领导做到了,年迈的温总理的确深入民心,凭靠着他精心的部署,紧急状况的敏感与应对劣境的手法,虽然那场灾难死伤无数,他依然有着一个领导的素质,没有喊苦地融入自己的同胞那一起并肩作战,像回归父母的爱一样给予他们最真挚的安抚与帮助。

再来,视为十年一次的金融风暴一夕之间将多国的经济体系给彻底摧毁,绝情地任由人们自己扛起转机的机会重新站起来。多国在这次被肆虐至体无完肤的经济状况在中国不吝啬的态度下积极协同他国极力作战,推出多项的刺激经济措施。

温总理最近发表,全球经济仍会遇到新矛盾及问题,勉励大家要坚定信心,也说到国际金融危机仍然继续恶化,未来经济发展会有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因此“既要坚定信心,又不可掉以轻心”。

我认为一代领导所扮演的角色很是重要,一些代表性的总理如奥巴马或者温家宝,不仅是国家的支柱,也是世界舞台和国际局势上的标志。

领导,在我来看,确实是一个国家体系里的一个主宰者,也是一个局势上的咽喉。

Thursday, April 9, 2009

变在变

有一天当你醒来,眼前的景物不约而同地发生骤变,同时,惊觉你连自己的躯壳也开始怀疑是否属于自己了,待你反应过来时,你会如何说服自己,把自己带到镜子前看清自己的轮廓有何异样?

镜子,真的能够那样地反射出你要的答案么? 其实不然,比镜子更了解自己的人,也许莫过于你自己罢了。不必质疑,也许从你惊觉的那一刻起,就是你自己的化身。

身体上的每一寸肌肤,甚至体内的每一条脉搏都是活的,只有你自己感受得到。这些跟随你的生物全都是你与外界接触的见证。它们是有生命的,也不是白活的,好像要告诉你,它们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宿命,你也是它们的主人。

它们总是那样不被发觉地偷偷引领着你与外界建立起无国界的网络联系,似乎要让你感应你那双灵魂之窗的确有着遨游世界与见证一切的权力。

‘变’,它是一种流体,无形无色。光阴的流动就是操控 ‘变’ 的引擎,也是整个格局的幕后黑手。不仅如此,它也渗入时空里的一切,没有停顿,一直证明自己都存在。

唯一能够察觉变的感应物是人类独有的思绪,它可以给你感慨万千,可以给你沧海桑田,可以给你变的变化,甚至可以剥夺你不愿接受的权力。

星河在变,宇宙在变,地球在变,世界在变,生灵在变,社会在变,你我在变,变都在变。

当一切在变,你我会想到什么?

让它停顿吗?

当作看不见?

任其继续变?

仰或...

在变的尽头里,找回原来的自己?

Wednesday, April 8, 2009

有一种爱叫做无奈 - 续篇


还记得我上一篇主题为 “有一种爱叫做无奈” 的文章吧。这是从朋友传我的电邮中转载的一篇故事。当我看到了这则故事,如果说要举个例子来强烈掏出我要表达的,我会以这篇故事作为个人对另一种爱的看法作为首要的阐释。

照片中的女生叫做 Katie Kirkpatrick ,因为患了癌症,所以年纪轻轻的她毫无选择地接受人间痛苦的审判。待在她身边不离不弃的却是她的未婚夫,Nick 。

婚礼当天,Katie 依然插着氧气管,几乎失去了痛觉,也许对于身上的痛苦,她认为不代表什么。

尽管饱受病魔的折腾,Nick 依然爱着她,Katie 最终还是选择披上婚纱,毫无怨言地嫁给他,共结连理,没有遗憾。

婚后五天,Katie 与世长辞,遗留给丈夫的是,最坚强的爱。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何表达才算真正的爱。不过我看到的,是一种感触,是另一种超越爱的东西,

无奈的爱,即使短暂,留在心中的,却是永恒...

故事的最后也附上了一段很棒的句子,不是本人写的,不过欲与你们分享,愿大家共勉之...

Life is short
Break the rules

forgive quickly

kiss passionately, love truly

laugh constantly

And never stop smiling
no matter how strange life is

Life is not always the party we expected to be

but as long as we are here, we should smile and be grateful







Sunday, April 5, 2009

都市小语

踏在人如群蚁的街道上,照在脸上的霓虹灯,看着高高的建筑物如巨人般对你的俯视,这看似新鲜又陌生的景物,渐渐地印附在脑海形成一幅画了。这时,才惊觉这是小时候听过的神话。口里咕哝着乡下的无知,原来,繁华都市的轮廓就是那样。

三五成群的伙伴们走在一块,却显得没了繁杂里的冷静,只有随着繁杂里的节奏做出跟随的律动。后来尝试这么一个人走着,没有拘束地穿行在这都市里,那一前一后的脚步,不晓得掠过多少人的面孔了,只觉得步伐不快不慢,不急不慌,因为这样的人海穿梭本来就没有尽头。

弥留之际,却感知到这是没有过的向往,因为那自由只属于自己。走向人海的那一刻起,从无感觉到那赤裸的快乐,普天之下,感应到的是一种心灵上的突袭,重生。

欲暂时放松自己,有了那么一点的忘我,既然来到了,就让自己先不回归那枯燥的生活。自懂事的那天起,你会否觉得自己是时间的奴隶,梦想的动力?

也许你可以错过很多,也可以得到很多。可都不重要,只要你敢奉陪到底与自己玩这 “命运” 或 “机会” 的游戏,在傀儡和赢家之间找到一个转折,那,有什么所谓呢?

停下脚步...

在繁杂的人车声倾听自己,也是一个束缚的结束。

Friday, April 3, 2009

超越空间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究竟要花多少心思才会得到收获? 好的作品固然会有人欣赏,有的人会加以品赏,也会有人给予批评。我心生疑惑,一部文学作品的诞生,作者真的在乎一时的功成名就?究竟是作者为自己制造想像空间,仰或为了大众而为他们设下那无止境的想像空间?

再深入地给自己一个假象的理由,一部文学作品的面世与创作,是因为作者对一个时代的期许吗?作者对某些事物的不满?作者心生感触?作者在心情上的波动?作者的...?

先把一些紧跟在作者背后的一些重要主义关系,如现代主义,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提倡给忘一会儿,从另一道门拨开那另一种的解释。

对其斟酌许久,我尝试大胆地提出一个假设 :

一部文学作品的孕育也许就是作者超越空间与人的一种对话。借助自己专属的创作能力,像一台机器,日夜驱动着潜伏在脑袋中数之不尽的交错线路,逐条地织成一个容纳结晶的空间,为人类各自带来一个共享智慧的源泉。

仔细翻阅作者每每创下的智慧奇迹,随着他们的指引翻越另一个空间。为自己筑上一个凭空制造的思考范围,似乎把自己的灵魂给提早抽出,渐渐地感受到一种另类的意境,与世脱俗地降落在一个空间以外的空间。

沿着那慧根继续走,阐释着始祖的潜力,后人的开拓。对那人生中走过时留下的痕迹,正是作者创作文学的一个最简单的解释。作者确实与人无异,同样在生活中有着人与生俱来的个人情感,融入其内的情感,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学点缀。

世上都会有着千万中不同性格的人类,作者也不能豁免。很简单,作者也是人一样,试着与人沟通。

只不过,那往往是一个作者与人超越空间以外的沟通而已。